Warning: mkdir():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/www/wwwroot/Z5.com/func.php on line 127

Warning: file_put_contents(./cachefile_yuan/dpmpx.com/cache/3a/ea644/d4d0b.html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/www/wwwroot/Z5.com/func.php on line 115
 齊魯文化——齊魯文化與誠信傳統(二)

    丝瓜视频不看不行,丝瓜视频在线免费观看,丝瓜视频黄色下载,丝瓜视频在线免费看

    公司新聞

    齊魯文化——齊魯文化與誠信傳統(二)

    齊魯文化——齊魯文化與誠信傳統(二)

    二、以誠信為本的齊魯文化

    魯是西周初年周公姬旦的封地。周公是周禮的製定者,他為魯國製定了以禮治國的方針。周公的兒子伯禽,秉承父訓,在魯國全力推行周禮。嗣後各位君主,也不遺餘力。於是,茫茫神州,數百諸侯,魯國成為禮治的樣板。外地人到了魯國,不去觀看魯國的禮樂典籍,就不算真正到過魯國。與禮治相呼應的,是經濟上的男耕女織。魯國地處內陸,土地比較肥沃,洙、泗等河流又足資灌溉。另一方麵,農耕與禮治是相適應的。男耕女織,自給自足,人與人之間沒有什麽經濟上的利益往來,聯結人際關係的,就隻有倫理這一條紐帶了。

    禮治與農耕,造就了以崇尚倫理道德為特征的魯國文化。而誠信是其*基本的內容之一。這在《論語》中有充足的反映。《論語》一書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,是研究孔子思想*重要的資料。《論語》對中華民族有著持久而深遠的影響,有人將其比作基督教的《聖經》。在《論語》一書中,孔子與弟子屢屢談及誠信問題。如:

    子曰:“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。”

    子夏曰:“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”

    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——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

    在孔子看來,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之一。《論語》說:“子以四教:文,行,忠,信。” “文”指文獻典籍,“行”製社會生活實踐,“忠”即忠誠,“信”即誠信。在孔子教育學生的四項內容中,誠信占了兩項。

    孔子思想是魯國傳統文化的產物。傳統造就了孔子,孔子繼揚了傳統。

    不獨孔子,魯國其他人也以誠信為本。《莊子·盜蹠》講了一個故事:

    有個叫尾生的人,一日與某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麵。大雨瓢潑,橋下漲水,卻不見那女子來。尾生堅守信約,在橋下苦等。水越來越大了,他抱著橋樁,不忍離去,直至淹死。

    這個尾生,據考證是魯地人。

    古人把尾生譽為誠信的楷模。

    與魯國隔泰山相望的齊國,實行了一條與魯國不同的建國方針。

    齊國濱海,那時營丘往北不遠便是灘平水淺、**一片的渤海,海中魚、貝繁多。海水可以煮鹽,發明煮海水為鹽的夙沙氏就是山東半島上的一個古老的部族。齊國開國之君薑尚因地製宜,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大海上,大力發展漁業、鹽業。對腳下那片鹽堿地,則大量栽種桑樹。桑樹的一個特點,是對土壤的適應性強,鹽堿地上也可以生長。種桑是為了養蠶,發展絲織業。此外,種桑還可以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。大力發展漁、鹽、紡織,同列國諸侯貿易,賺取利潤。齊國的經濟方針,是以工商立國。在政治上,則是尊賢上功。尊賢,就是唯才是舉;上功,就是崇尚功業。魯國搞的是禮治,講倫理,重尊卑;齊國不講這一套,唯才是舉,崇尚功業,以此來激勵民人奮力進取,博得功名富貴。齊國的建國方針帶有極強的功利性。
    齊國的經濟、政治方針造就了獨特的齊文化。《漢書·地理誌》記述齊地民俗雲:

    初太公治齊,修道術,尊賢智,賞有功,故至今其土多好經術,矜功名,舒緩闊達而足智。其失誇奢朋黨,言與行繆,虛詐不情,急之則離散,緩之則放縱。

    從“言與行繆,虛詐不情”來看,齊人不講誠信。實際不然。秦漢時民諺雲:“齊楚多辯智。”中國人向來推崇訥言力行,看不起“嘴上功夫”。孔子曰:“巧言,令色,足恭,左丘明恥之,丘亦恥之。”齊人能言善辯,給人以華而不實之感。實際上,齊人也特別講誠信。

    茲舉一例,以為談資。

    齊國人鮑叔牙有個朋友叫管仲,是潁上(今屬安徽)人。兩人一塊兒做些小本生意,管仲出力不多,分錢的時候卻常常多要多占,鮑叔牙也不和他計較,還向人解釋說,管仲不是貪財,因他家中有老母,需要贍養。管仲給鮑叔牙出生意,鮑叔牙照著去幹,都失敗了,他也不認為是管仲的主意不好,而是時機不到……

    鮑叔牙待管仲,一片真誠。管仲後來成為齊國名臣,鮑叔牙的信任、推薦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。“管鮑之交”被譽為交友的楷模。而確立“管鮑之交”的,是齊人鮑叔牙。

    齊人的誠信與魯人不完全相同。魯國以禮治國,其誠信是建立在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悌基礎上的,其誠信具有濃厚的倫理性;齊以工商立國,其誠信是建立在互利互惠基礎上的,其誠信具有契約性。

    三、傳承不衰的誠信傳統

    人是文化的載體,又是文化的產物。文化傳統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。馬克思說:

   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,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,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,而是在直接碰到的、既定的、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。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,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。

    齊魯文化塑造了山東人鮮明的傳統性格。筆者在《山東人》那本小冊子中曾總結說:“粗獷、豪放、剛烈,節儉、好客、勤勞,坦直、忠信、孝義,如此等等加在一起,就是‘山東人’。”其中,“坦直、忠信、孝義”,實質上就是誠信。

    春季裏刮春風,黑了天就點上燈,生來的老鼠會打洞,麥子能推麵,芝麻能打油,脖子上麵長了個頭,沙鍋打了一定漏。

    夏季裏天氣長,人怕癆病地怕荒,秋後的兔子怕鳥槍,開河就流水,蓋屋就壘牆,關帝廟裏有周倉,胡子長在嘴巴上。

    秋季裏開菊花,進了門就來到了家,老鼠見貓心害怕,娶了是個媳婦,不娶是個閨女,姑表兩姨是個親戚。

    冬季裏下大雪,一個人穿著兩隻靴,四十五天個半月,人要娶妻,女人要出嫁,苦瓜熟了是甜瓜,句句都是大實話。

    山東人就像他們吟唱的這首《大實話》一樣質直誠實。他們胸懷坦蕩,感情直露,天晴天陰,全掛在臉上。“有事你就快說吧!”他們會把你的委婉視為“絮叨”而不耐煩。他們喜歡開門見山,單刀直入。50多年前,吳金鼎先生就對山東人的“直”予以高度的頌揚:

    山東人的直,是及純正而不含任性、蠻橫或粗野的味道。其直是發源於良心深處,公正莊嚴的動機。所以,這樣的直是一種美德。

    時至今日,山東人仍然在傳承著誠信的美德。對此,外地人給予高度的評價。如辛向陽先生主編的《“說道”山東人》說:

    忠誠的信念厚厚地滲透沉澱在山東人心田的原野上,隨處都開著忠誠的花朵,結出累累果實。忠誠構成了山東人生生不息的本質。他們舉手投足間都帶有忠誠的蹤影。

   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,在**建設小康社會的征途上,山東人的誠信傳統將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芒,照亮“誠信山東”。

    二、以誠信為本的齊魯文化

    魯是西周初年周公姬旦的封地。周公是周禮的製定者,他為魯國製定了以禮治國的方針。周公的兒子伯禽,秉承父訓,在魯國全力推行周禮。嗣後各位君主,也不遺餘力。於是,茫茫神州,數百諸侯,魯國成為禮治的樣板。外地人到了魯國,不去觀看魯國的禮樂典籍,就不算真正到過魯國。與禮治相呼應的,是經濟上的男耕女織。魯國地處內陸,土地比較肥沃,洙、泗等河流又足資灌溉。另一方麵,農耕與禮治是相適應的。男耕女織,自給自足,人與人之間沒有什麽經濟上的利益往來,聯結人際關係的,就隻有倫理這一條紐帶了。

    禮治與農耕,造就了以崇尚倫理道德為特征的魯國文化。而誠信是其*基本的內容之一。這在《論語》中有充足的反映。《論語》一書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,是研究孔子思想*重要的資料。《論語》對中華民族有著持久而深遠的影響,有人將其比作基督教的《聖經》。在《論語》一書中,孔子與弟子屢屢談及誠信問題。如:

    子曰:“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。”

    子夏曰:“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”

    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——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

    在孔子看來,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之一。《論語》說:“子以四教:文,行,忠,信。” “文”指文獻典籍,“行”製社會生活實踐,“忠”即忠誠,“信”即誠信。在孔子教育學生的四項內容中,誠信占了兩項。

    孔子思想是魯國傳統文化的產物。傳統造就了孔子,孔子繼揚了傳統。

    不獨孔子,魯國其他人也以誠信為本。《莊子·盜蹠》講了一個故事:

    有個叫尾生的人,一日與某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麵。大雨瓢潑,橋下漲水,卻不見那女子來。尾生堅守信約,在橋下苦等。水越來越大了,他抱著橋樁,不忍離去,直至淹死。

    這個尾生,據考證是魯地人。

    古人把尾生譽為誠信的楷模。

    與魯國隔泰山相望的齊國,實行了一條與魯國不同的建國方針。

    齊國濱海,那時營丘往北不遠便是灘平水淺、**一片的渤海,海中魚、貝繁多。海水可以煮鹽,發明煮海水為鹽的夙沙氏就是山東半島上的一個古老的部族。齊國開國之君薑尚因地製宜,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大海上,大力發展漁業、鹽業。對腳下那片鹽堿地,則大量栽種桑樹。桑樹的一個特點,是對土壤的適應性強,鹽堿地上也可以生長。種桑是為了養蠶,發展絲織業。此外,種桑還可以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。大力發展漁、鹽、紡織,同列國諸侯貿易,賺取利潤。齊國的經濟方針,是以工商立國。在政治上,則是尊賢上功。尊賢,就是唯才是舉;上功,就是崇尚功業。魯國搞的是禮治,講倫理,重尊卑;齊國不講這一套,唯才是舉,崇尚功業,以此來激勵民人奮力進取,博得功名富貴。齊國的建國方針帶有極強的功利性。
    齊國的經濟、政治方針造就了獨特的齊文化。《漢書·地理誌》記述齊地民俗雲:

    初太公治齊,修道術,尊賢智,賞有功,故至今其土多好經術,矜功名,舒緩闊達而足智。其失誇奢朋黨,言與行繆,虛詐不情,急之則離散,緩之則放縱。

    從“言與行繆,虛詐不情”來看,齊人不講誠信。實際不然。秦漢時民諺雲:“齊楚多辯智。”中國人向來推崇訥言力行,看不起“嘴上功夫”。孔子曰:“巧言,令色,足恭,左丘明恥之,丘亦恥之。”齊人能言善辯,給人以華而不實之感。實際上,齊人也特別講誠信。

    茲舉一例,以為談資。

    齊國人鮑叔牙有個朋友叫管仲,是潁上(今屬安徽)人。兩人一塊兒做些小本生意,管仲出力不多,分錢的時候卻常常多要多占,鮑叔牙也不和他計較,還向人解釋說,管仲不是貪財,因他家中有老母,需要贍養。管仲給鮑叔牙出生意,鮑叔牙照著去幹,都失敗了,他也不認為是管仲的主意不好,而是時機不到……

    鮑叔牙待管仲,一片真誠。管仲後來成為齊國名臣,鮑叔牙的信任、推薦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。“管鮑之交”被譽為交友的楷模。而確立“管鮑之交”的,是齊人鮑叔牙。

    齊人的誠信與魯人不完全相同。魯國以禮治國,其誠信是建立在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悌基礎上的,其誠信具有濃厚的倫理性;齊以工商立國,其誠信是建立在互利互惠基礎上的,其誠信具有契約性。

    三、傳承不衰的誠信傳統

    人是文化的載體,又是文化的產物。文化傳統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。馬克思說:

   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,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,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,而是在直接碰到的、既定的、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。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,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。

    齊魯文化塑造了山東人鮮明的傳統性格。筆者在《山東人》那本小冊子中曾總結說:“粗獷、豪放、剛烈,節儉、好客、勤勞,坦直、忠信、孝義,如此等等加在一起,就是‘山東人’。”其中,“坦直、忠信、孝義”,實質上就是誠信。

    春季裏刮春風,黑了天就點上燈,生來的老鼠會打洞,麥子能推麵,芝麻能打油,脖子上麵長了個頭,沙鍋打了一定漏。

    夏季裏天氣長,人怕癆病地怕荒,秋後的兔子怕鳥槍,開河就流水,蓋屋就壘牆,關帝廟裏有周倉,胡子長在嘴巴上。

    秋季裏開菊花,進了門就來到了家,老鼠見貓心害怕,娶了是個媳婦,不娶是個閨女,姑表兩姨是個親戚。

    冬季裏下大雪,一個人穿著兩隻靴,四十五天個半月,人要娶妻,女人要出嫁,苦瓜熟了是甜瓜,句句都是大實話。

    山東人就像他們吟唱的這首《大實話》一樣質直誠實。他們胸懷坦蕩,感情直露,天晴天陰,全掛在臉上。“有事你就快說吧!”他們會把你的委婉視為“絮叨”而不耐煩。他們喜歡開門見山,單刀直入。50多年前,吳金鼎先生就對山東人的“直”予以高度的頌揚:

    山東人的直,是及純正而不含任性、蠻橫或粗野的味道。其直是發源於良心深處,公正莊嚴的動機。所以,這樣的直是一種美德。

    時至今日,山東人仍然在傳承著誠信的美德。對此,外地人給予高度的評價。如辛向陽先生主編的《“說道”山東人》說:

    忠誠的信念厚厚地滲透沉澱在山東人心田的原野上,隨處都開著忠誠的花朵,結出累累果實。忠誠構成了山東人生生不息的本質。他們舉手投足間都帶有忠誠的蹤影。

   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,在**建設小康社會的征途上,山東人的誠信傳統將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芒,照亮“誠信山東”。

    二、以誠信為本的齊魯文化

    魯是西周初年周公姬旦的封地。周公是周禮的製定者,他為魯國製定了以禮治國的方針。周公的兒子伯禽,秉承父訓,在魯國全力推行周禮。嗣後各位君主,也不遺餘力。於是,茫茫神州,數百諸侯,魯國成為禮治的樣板。外地人到了魯國,不去觀看魯國的禮樂典籍,就不算真正到過魯國。與禮治相呼應的,是經濟上的男耕女織。魯國地處內陸,土地比較肥沃,洙、泗等河流又足資灌溉。另一方麵,農耕與禮治是相適應的。男耕女織,自給自足,人與人之間沒有什麽經濟上的利益往來,聯結人際關係的,就隻有倫理這一條紐帶了。

    禮治與農耕,造就了以崇尚倫理道德為特征的魯國文化。而誠信是其*基本的內容之一。這在《論語》中有充足的反映。《論語》一書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,是研究孔子思想*重要的資料。《論語》對中華民族有著持久而深遠的影響,有人將其比作基督教的《聖經》。在《論語》一書中,孔子與弟子屢屢談及誠信問題。如:

    子曰:“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。”

    子夏曰:“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”

    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——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

    在孔子看來,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之一。《論語》說:“子以四教:文,行,忠,信。” “文”指文獻典籍,“行”製社會生活實踐,“忠”即忠誠,“信”即誠信。在孔子教育學生的四項內容中,誠信占了兩項。

    孔子思想是魯國傳統文化的產物。傳統造就了孔子,孔子繼揚了傳統。

    不獨孔子,魯國其他人也以誠信為本。《莊子·盜蹠》講了一個故事:

    有個叫尾生的人,一日與某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麵。大雨瓢潑,橋下漲水,卻不見那女子來。尾生堅守信約,在橋下苦等。水越來越大了,他抱著橋樁,不忍離去,直至淹死。

    這個尾生,據考證是魯地人。

    古人把尾生譽為誠信的楷模。

    與魯國隔泰山相望的齊國,實行了一條與魯國不同的建國方針。

    齊國濱海,那時營丘往北不遠便是灘平水淺、**一片的渤海,海中魚、貝繁多。海水可以煮鹽,發明煮海水為鹽的夙沙氏就是山東半島上的一個古老的部族。齊國開國之君薑尚因地製宜,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大海上,大力發展漁業、鹽業。對腳下那片鹽堿地,則大量栽種桑樹。桑樹的一個特點,是對土壤的適應性強,鹽堿地上也可以生長。種桑是為了養蠶,發展絲織業。此外,種桑還可以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。大力發展漁、鹽、紡織,同列國諸侯貿易,賺取利潤。齊國的經濟方針,是以工商立國。在政治上,則是尊賢上功。尊賢,就是唯才是舉;上功,就是崇尚功業。魯國搞的是禮治,講倫理,重尊卑;齊國不講這一套,唯才是舉,崇尚功業,以此來激勵民人奮力進取,博得功名富貴。齊國的建國方針帶有極強的功利性。
    齊國的經濟、政治方針造就了獨特的齊文化。《漢書·地理誌》記述齊地民俗雲:

    初太公治齊,修道術,尊賢智,賞有功,故至今其土多好經術,矜功名,舒緩闊達而足智。其失誇奢朋黨,言與行繆,虛詐不情,急之則離散,緩之則放縱。

    從“言與行繆,虛詐不情”來看,齊人不講誠信。實際不然。秦漢時民諺雲:“齊楚多辯智。”中國人向來推崇訥言力行,看不起“嘴上功夫”。孔子曰:“巧言,令色,足恭,左丘明恥之,丘亦恥之。”齊人能言善辯,給人以華而不實之感。實際上,齊人也特別講誠信。

    茲舉一例,以為談資。

    齊國人鮑叔牙有個朋友叫管仲,是潁上(今屬安徽)人。兩人一塊兒做些小本生意,管仲出力不多,分錢的時候卻常常多要多占,鮑叔牙也不和他計較,還向人解釋說,管仲不是貪財,因他家中有老母,需要贍養。管仲給鮑叔牙出生意,鮑叔牙照著去幹,都失敗了,他也不認為是管仲的主意不好,而是時機不到……

    鮑叔牙待管仲,一片真誠。管仲後來成為齊國名臣,鮑叔牙的信任、推薦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。“管鮑之交”被譽為交友的楷模。而確立“管鮑之交”的,是齊人鮑叔牙。

    齊人的誠信與魯人不完全相同。魯國以禮治國,其誠信是建立在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悌基礎上的,其誠信具有濃厚的倫理性;齊以工商立國,其誠信是建立在互利互惠基礎上的,其誠信具有契約性。

    三、傳承不衰的誠信傳統

    人是文化的載體,又是文化的產物。文化傳統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。馬克思說:

   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,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,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,而是在直接碰到的、既定的、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。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,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。

    齊魯文化塑造了山東人鮮明的傳統性格。筆者在《山東人》那本小冊子中曾總結說:“粗獷、豪放、剛烈,節儉、好客、勤勞,坦直、忠信、孝義,如此等等加在一起,就是‘山東人’。”其中,“坦直、忠信、孝義”,實質上就是誠信。

    春季裏刮春風,黑了天就點上燈,生來的老鼠會打洞,麥子能推麵,芝麻能打油,脖子上麵長了個頭,沙鍋打了一定漏。

    夏季裏天氣長,人怕癆病地怕荒,秋後的兔子怕鳥槍,開河就流水,蓋屋就壘牆,關帝廟裏有周倉,胡子長在嘴巴上。

    秋季裏開菊花,進了門就來到了家,老鼠見貓心害怕,娶了是個媳婦,不娶是個閨女,姑表兩姨是個親戚。

    冬季裏下大雪,一個人穿著兩隻靴,四十五天個半月,人要娶妻,女人要出嫁,苦瓜熟了是甜瓜,句句都是大實話。

    山東人就像他們吟唱的這首《大實話》一樣質直誠實。他們胸懷坦蕩,感情直露,天晴天陰,全掛在臉上。“有事你就快說吧!”他們會把你的委婉視為“絮叨”而不耐煩。他們喜歡開門見山,單刀直入。50多年前,吳金鼎先生就對山東人的“直”予以高度的頌揚:

    山東人的直,是及純正而不含任性、蠻橫或粗野的味道。其直是發源於良心深處,公正莊嚴的動機。所以,這樣的直是一種美德。

    時至今日,山東人仍然在傳承著誠信的美德。對此,外地人給予高度的評價。如辛向陽先生主編的《“說道”山東人》說:

    忠誠的信念厚厚地滲透沉澱在山東人心田的原野上,隨處都開著忠誠的花朵,結出累累果實。忠誠構成了山東人生生不息的本質。他們舉手投足間都帶有忠誠的蹤影。

   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,在**建設小康社會的征途上,山東人的誠信傳統將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芒,照亮“誠信山東”。

    齊魯文化——齊魯文化與誠信傳統(二)

    滬公網安備 31011502007631號

    網站地圖